2006-12-30

臺北體驗(八)- 兩則意想不到的經歷

想起兩則意想不到的經歷:

(一)
有一天中午在羅斯福路上走著的時候,突然間一個女人閃出來把我攔途截住。她跟我說,天氣很熱,她覺得頭很暈,要我替她在前面的有機店買兩碗五穀飯。我見她的一身長袍像出家人的打扮,但又沒有落髮,不能確定她的身份。不過既然她是要我買東西,不是帶東西,還先付我錢,左想右想都想不到我怎樣可能吃虧,也就答應她了。

結果那家店只要步行10秒鐘就到了,真是不明白她為甚麼自己不進去。

因為店裏的情況有點混亂,所以我磨蹭了10多分鐘才能走出店門。我往原路走去,卻看不見她,心在想她會不會等得不耐煩,走了?正在納悶的時候,她又突然神出鬼沒的閃出來,一臉釋然的樣子,大概也是擔心我拿了錢會跑掉吧!我把飯交給她,她就拉著我千多萬謝,還講了一大堆我不懂的話,好像說是她不是隨便挑一個人去幫她買飯的,看上我是因為見到我的頭上有光(!?)云云。我也不知道該怎樣回應她,只得一味唯唯諾諾,又糾纏了10分鐘才能脫身。

這次的經驗給我的感覺是神神怪怪,莫名其妙,總覺得那個女人鬼鬼崇崇,好像有甚麼事情隱瞞著的。(後來我想到我可以在甚麼情況下吃虧了:如果她給我的是偽鈔,給人家發現了我就是會很麻煩。 不過才幾百塊,會用到偽鈔嗎?)

(二)
在一個場合跟一個女生聊起,當她知道我是香港人,又住在澳洲,就很驚訝的說:“你為甚麼懂中文?”當場我有一點受辱的感覺,不知道該怎樣回答她。不過我想她大概不是故意的,也許是沒有遇見過香港人吧,後來就耐著性子跟她說中文是我的母語,我長大了以後才到澳洲去,所以會中文。要向人解釋自己為何會懂自己的母語,感覺挺荒謬的。

難道在部份臺灣人的心目中,香港人是不懂中文的嗎?這讓我想起我念大學時跟幾個大陸人一起住,當我們聊起中秋節時,他們就很驚訝我們也會慶祝這個節日,他們說:“香港不是很西化的嗎?”哎哎!這個誤會也真大, 香港是華洋雜處,可不是完全西化。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接觸,有些大陸人倒也開始明白,香港其實是保留了很多大陸都已經沒落了的傳統。好像清明、端午、重陽幾個節日,香港還有公眾假期,人們還會掃墓、吃粽子、划龍舟的。不知道臺灣人心中的香港,其實是怎樣的呢?

2006-12-05

聖誕惡夢

昨晚做了一個惡夢,就是聖誕迫眉逼睫,自己還是什麼都未做。

聖誕節在澳洲就好像我們過春節一樣,是一年一度的大節(聖誕的本意反而好像沒很多人記得 )。 手續多多,發聖誕卡、考慮買甚麼禮物(這個也不容易哪,尤其是要送禮的人多,預算又有限 )、買禮物、包禮物、與人聚會(有時一天要趕兩場)、煮聖誕餐...壓力大兼荷包出血。 完了之後通常都發覺自己胖了一圈,也收了一些無用也無益的禮物, 例如巧克力之類(當然咯~如果是很好吃的gourmet那種我也是會照單全收的,但通常都是很普通的(註1)~不是很好吃,吃了又長胖 ) 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有道是“年關難過”,這裏是“聖誕關難過”啊!

--------------------------------------------------------------------------------
1. 在澳洲,太多人喜歡吃巧克力了,口味又偏甜,為了迎合龐大的市場需要,巧克力很多都是“粗制濫造”的(從我的觀點來看),甜味蓋過可可味,吃一顆巧克力好像吃掉一整塊糖。尤其是我這种喜歡黑巧克力的,真是有點困難 。哎~這裡可不是瑞士啊!

2006-11-28

Recital of Michiko Masuyama


I attended the recital of soprano Michiko Masuyama (增山 美知子) last Friday, a free event for the“2006 Australia-Japan Year of Exchange”.

I hadn’t previously heard of Masuyama. On the Japanese Consulate General’s web sit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Masuyama is posted as follows:

“Michiko Masuyama has studied opera and vocal music at Tokyo National University of Fine Arts and Music and has studied under Ettore Campogalliani in Milan as well as Gerhard Husch, Weisen Born and others. She has won the Ataka Award twice as well as various Art and Cultural awards. Masuyama has performed at many recitals in Japan and abroad including the US, Austria, Finland, Sweden, Italy, France and Poland to name but a few and has been prolific in publishing four books as well as releasing 5 CD albums.”

The recital took place in the elegant St Michael's Uniting Church in the Melbourne City centre. The program started with about 12 Japanese songs followed by a few more well-known pieces by European composers.

Masuyama seemed to be going OK during the Japanese part of the performance. Although I suspected that she sang flat on a few occasions, I wasn’t completely sure as I didn’t know the songs. When it came to “ O mio babino caro” (Oh, my beloved father – [i] Gianni Schicchi[/i] - Puccini), one of my operatic favourites, her defects became more obvious. First of all, she seemed to have avoided all the high A flats which are the key feature of this aria. Secondly, she sang flat on 3 consecutive notes. When that happened, I could see an old lady in front of me turned her head to her companions. A reluctant round of applause only arose 2 seconds after the piece was finished.

Towards the end of the performance, Masuyama won her popularity back with the Australian folk song “Waltzing Matilda”.

I found the songs performed during the encore part were two of her better ones. They sounded a lot more mellow and smooth while some of her earlier pieces appeared to be a bit inconsistent. Perhaps she was able to relax down after the main part of the performance was over.

Overall I was a bit disappointed with the performance given her impressive background. Perhaps she was just in bad shape on that day. To be fair, I should acknowledge that the pianist really did a great job, though. Regardless, it was still a graceful and civilised way to end a week.

Photo: 好美的St Michael's Uniting Church,這張照片是從大堂二樓拍的(不是我拍的啦),圍欄是用維多利亞式的iron lace,非常優雅。

2006-11-24

臺北體驗(七)-- 酒店驚魂

我在來台之前,發覺找飯店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好的飯店都很貴,太便宜的,衛生環境又成疑問, 沒有甚麼中間路線。弄了很久, 才在網上看到一家房間看起來還不錯,價錢又OK的(NT$1350), 於是便下訂了兩晚。那裏的地址是忠孝東路4段某號13樓,那時我還未知道飯店在13樓是甚麼意思。

來台北那晚是搭夜機,乘國光巴士到達台北車站時已經是午夜了,我於是轉乘計程車到飯店。車子在忠孝東路飛馳了一陣,調了頭,停在一棟照明相當光亮的建築物前面。我往外一看,前面是一家開得很熱鬧的店子,卻見不到有甚麼飯店,想起飯店是在13樓,仰頭一看,招牌竟然是在高高的差不多頂樓的位置,且狀頗簡陋!

算了吧,也許台灣的飯店流行開在樓上呢,我這樣安慰自己。

因為找不到大廈的入口,便向店子的櫃檯小姐問了一下。轉身過來的時候,看到距離我兩公尺之處有一個紋身男,我心裏毛了一下,這時才發覺街上充滿著形形色色的夜遊族。我不敢多看,拖著行李便走。差不多到大廈正門時,卻看見一班太保太妹從裏面走出來,幸好他們也沒有特別注意我,否則我孤身一人,真是給人家溶掉也沒有人知道。這究竟是甚麼鬼地方啊!?我不禁為自己的安危感到憂慮了。

大廈的入口除了三部電梯外,就甚麼都沒有,環境也甚殘舊, 哪有有半點飯店的格局呢?我太息一聲,按下電梯。 到達13樓的時候,徐徐在我面前出現的是一個黑暗的環境,我踏出電梯,發覺左邊是一個雜亂無章,看來正在裝修的單位,隔壁是一個黑不見底的天井,我要找的飯店在走廊的另一端,大門緊閉,前面有一塊招牌,寫著“XX大飯店 休息每小時XX元起”,招牌上還圍有彩色燈泡,活像幾十年前的夜總會。天啊!難道這是一家時鐘酒店!?

我這時也了無選擇,唯有硬著頭皮,推門進去。甫進門,就見到一男兩女在打情罵俏,拉拉扯扯,職員卻視若無睹。這時候我真的楞住了,認真地想是不是應該去找別的地方,但一個人深夜拖著行李找飯店說不定比留在這裏更危險。過了半晌,還是乖乖check-in 了。

拿到鑰匙進了房間鎖上門,才稍微鬆一口氣。我已經做好了看見水床跟天花板鏡子的心理準備, 但幸好房間還是正常的,有點黑暗殘破, 但經過了剛才的幾重打擊後,這已經不算是甚麼了。

馬馬虎虎的刷牙洗臉後,倒在床上便睡。不知過了多久,就聽見從不知從那間房間傳來的談笑聲,非常嘈吵。太過份了,這是幾點呀?這樣怎能睡?一把衝動想去投訴一下,但轉念又想,這可能是黑社會哦,還是犯不著找這樣的麻煩吧!這樣就在嘈音中迷迷糊糊的在床上多躺了一兩個小時,再看看錶,才七點。這時竟然聽到KTV的聲音,我的天!早上七點唱 KTV!?簡直是一個瘋狂世界!

因為混身的不安,整個人都有種繃緊的感覺,好像隨時要凖備逃命一樣,再也不能入睡了。於是上了點網,到樓下找早餐時見到一家星巴克 Starbucks, 竟然覺得自己重見天日,回歸文明,只差沒有激動流涕!

早餐後在延吉街開了手機門號,周圍逛了逛,吃過午飯後覺得又累又睏,便回飯店打算睡個午覺。怎料一踏進飯店,就聽見震耳欲聾的KTV聲,進了房間也沒有分別。在床上輾轉反側一個小時後,宣報放棄!出去時跟職員說了一下,才知道樓下是舞廳--是“舞廳”哪!!! 我從小到大,都未行近過這种地方,想不到竟會在臺北開齋!電梯停在下一層時,果然看見舞廳的招牌和一票坐在外面等侯的中年男人,唉!

晚上和台灣網友碰面,我跟她提過飯店的情況,她還不大相信。怎料吃過飯後她送我回飯店,一看見實況,反應比我還要大:

“哇~這裏有很大陣的煙味,你聞到沒有?”

“哎呀~你明天一定要找地方搬啊~”

進了房間, 她一直站著, 後來我才知道她是覺得地方髒, 不敢坐。(有那麼誇張嗎?我已經睡了一晚耶! )

到了離開的時候,她剛好進了一部四堵墻都貼滿報紙的電梯,不禁大呼:“為甚麼這裏會這樣恐怖啊~~!”

這一晚,幸運地,我在沒有再聽到KTV,代替的是人家床第間的聲音。 還真是不愁寂寞哦~我只好對自己說。

早上,我如計劃退房,然後便拼命找飯店。幸好在懷寧街找到一間又新又不貴的新驛旅館,便立即搬過去,結束今次的酒店驚魂。

後記:

1. 想不到我在台北最早的經歷是這樣的,但幸好這也是最壞的,因為接下來越來越好。
2. 我跟我的朋友都一致同意這家飯店放在網上的照片是騙人的 ,大家不要上當哦 ~(就是統領廣場上的友X飯店啦 )

2006-11-13

鯛魚頭湯

星期六在日本超市見到煲魚湯的材料,在遲疑間我心儀的那包肥美三文魚肚連骨已經被人家撿了。無可奈何的我看見一個已經切成兩半的鯛魚頭,心想雖然未弄過,但食譜上好像看過, 加上大的鯛魚頭並不常見,兼且便宜, 便買回家去。

回去看看食譜,才發覺手續比我想像中繁複。 先把魚頭斬件(苦差也),再用鹽腌2-3小時(因為時間關係,才腌半小時耳),讓肉質結實後,洗去鹽。 燒開一鍋水,把魚頭塊川水後再放進冰水裏冷卻,然後去魚鱗。 鍋裏放冷水,放昆布、魚頭和清酒後開火,水開之前取出昆布,水開之後轉小火煲30分鐘,隔去泡沫,下鹽調味即成。

嘗一嘗味道,雖然還帶有魚腥味,但鯛魚的味道的確高雅含蓄,魚肉滑中帶鮮, 難怪日本人奉鯛魚為魚中之王,鯛魚頭湯更奉為喜慶宴會中的上品,(雖然我那個跟人家的水準相差甚遠),以前我老是不明白,現在開始有點頭緒了。

2006-11-12

臺北體驗(六)- 台北食之回憶

以下是我在台北吃過好吃而又留下印象的地方:

良品牛肉麵 (開封街1段):紅燒牛肉麵是最愛, 刀切麵大塊而Q口,牛肉鬆化入味, 湯汁香辣,伴搾菜吃一流。本來我以爲我會喜歡清燉牛肉多一點,弟會喜歡紅燒,怎料是相反!

王記府城 (漢口街1段):台南粽跟我吃慣的廣東粽大不同,整隻粽都有味(廣東粽白飯那部分是沒味的),餡料也豐富,除了豬肉外還有香菇、栗子...上桌時還有花生碎和淋醬,味蕾滿足得不得了!

鼎泰豐:透過包皮都可以看到裏面的湯汁,滾燙上桌時夾起也不會爛,的確厲害!小籠包味道鮮美不在話下,大小適中,一口一個,簡潔而有幸福感!不過蟹粉小籠的味道就不及我在香港吃過的,應該是原料的問題吧!

度小月:令我最有印象的不是擔仔麵,而是鮮魚湯,湯清味甜,真是不明白這麼清的湯怎能有那末豐富的味道。 像我這樣嗜海鮮如命的廣東遊子,喝到一碗老老實實、毫無花巧、卻把鮮味提升至極致的魚湯了真是覺得窩心非常,一邊喝一遍回憶從前對著海的心情。

青葉餐廳:正宗台菜哦~自從多年前在香港的[欣葉]吃過後,還是第一次再吃台式小菜呢!米醬蚵仔肉~咸香味濃,下飯一流;三杯雞~九層塔味甚香;最深得我心的卻是櫻蝦絲瓜,絲瓜鮮嫩但又極有蝦味,這顯然是一個炒菜,真是好想請教廚師怎樣在短短時間内把蝦味煮進絲瓜去。

阿宗麵綫:雖然不是豬大腸的擁躉,但在朋友推?下也試試,湯汁濃稠,撒上香菜同吃有畫龍點睛之効。最特別得是用湯匙吃,並非用筷子。

阿給 (淡水):從來沒有想像過有這樣的食物,炸豆腐裏面釀粉絲,有人可以告訴那個紅紅的淋醬是甚麼嗎?跟蚵仔煎那個有點相似呢!

春水堂:知道鐵觀音也可以拿來做奶茶,很興奮,但竟然不及弟點一那杯烏龍拿鐡, 看來拿鐡會比奶茶好喝呢!不知道鐵觀音拿鐡會是甚麽味道呢?希望有機會試試。

士林夜市:不用多說,乾貝煎、花枝羹、臭豆腐….能在夜市中生存的都是好店吧!最特別的是看到花枝羹的做法。

糖朝 (忠孝東路4段): 點了杏仁露,水準之作,特別的是糖朝在香港是糖水店,在台北就有賣其他港式粥粉麵飯,看來是本地人吃港菜的地方哦!

2006-11-08

臺北體驗(五)-- A Nice Surprise!

有一天我到中山北路辦一點事,卻發現了一家很讚的複合式書店,書店内賣英文書爲主,還有歐洲進口的品味文具。 書店的正中央有一個可以舉行座談會的迷你theatre, theatre 的左邊是Cafe;, Cafe;以嫩綠黃色爲主,清新宜人。 整家書店很寬敞舒適,寧靜平和,空間感極強, 是一個可以在繁囂都市中喘一口氣得好地方。

食物方面也有驚喜,我點的午餐,有沙律、湯、意大利麵、甜點和咖啡, 才大概300元罷了(~澳幣12元, 超值!) 。沙律汁是油醋汁,不太酸,有意大利特色而又切合亞洲人口味。主菜奶油蝦仁蛤蜊麵更讚,香而不膩,奶油和海鮮味搭配得水乳交融。甜點是起司蛋糕,輕身易入口,但味道仍有相當深度。 吃完了奶油和起司以後,腸胃仍不覺辛苦,非常難得。這裏的廚師真的十分 talented。 相反我在信義誠品内的 Tea Room 也吃過類似的一個套餐,味道不及,價格卻更貴!

新文明書店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3段30號1樓 (捷運民權西路站)
http://www.ncack.com.tw/
http://tw.lifestyle.yahoo.com/6dab3070/060323/143/2ysuj.html

2006-11-06

頂級餐廳在香港

不公平哪~不公平!

為甚麼這麼多頂級餐廳都開在香港?

老牌的
半島 Gaddis
http://hongkong.peninsula.com/phk/restaurants_01.html
港島香格里拉 Petrus
http://www.shangri-la.com/hongkong/island/restaurants/en/index.aspx?ID=1387
麗嘉 Toscana
http://www.ritzcarlton.com/hotels/hong_kong/dining/venues/toscana/default.asp

新進的
州際 Spoon by Alain Ducasse
http://hongkong-ic.dining.intercontinental.com/honic/spoon.html
四季 Caprice http://www.fourseasons.com/hongkong/dining.html
置地文華 Amber
http://www.mandarinoriental.com/hotel/556000039.asp
東方文華 Pierre
http://www.mandarinoriental.com/hotel/514000005.asp
還有快要開的 Nobu, 也是在州際。

Spoon, Caprice, Pierre 都是米芝林三星廚師主理,其他的水準亦相約。 香港小小的一個地方,胃口可真大呢!!

發瘋完畢!!

2006-11-04

臺北體驗(四)-人海茫茫騎單車

一個星期天,我跟兩個網友相約到淡水、八里遊玩,去之前朋友曾問我會不會騎單車,我那個時候回答“會~但是好多年沒騎啦”,之後就沒有把這個對答放在心上。

到了約好那天,大家集合了以後,才知道第一個節目就是從八里碼頭騎單車到一個博物館去,登時心感不妙。我已經差不多十年沒有騎過單車了,以前也不是騎得很好,只是一班朋友去郊遊時的康樂活動而已。

在出租單車的店裏,大夥都興致勃勃的挑單車,而我就第一次感覺到,原來我對單車是那末陌生的。彷徨的我終于挑了一輛跟我朋友一樣的車子。

把車子牽過馬路後,我要求要一點練習的時間,便立即在空地上進行惡補了。不幸地,我發覺十年時間已經把我僅有的技術磨滅淨盡, 只留下那可憐的一點點….

爲了不讓人家久等, 我練習5分鐘以後就上路了, 那時還是騎得左搖右擺, 呈波浪形曲綫的。一路上騎騎停停、大夥(包括朋友的小孩~兩個約9、10嵗的小妹妹)都要不時停下來等我,真是尶?!
好不容易到達了目的地,吃吃冰捧、看看海景,博物館前面還有水花噴出讓人涼快涼快,好不過癮!

很快就到回程的時間了,這時候我已經騎得比較習慣,心想應該沒有問題吧!奈何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潮越來越多,我看見人家跟我的車太近就會慌起來,一慌就得停車,停車後就要再開車。問題就出在這裏,我起步時是要搖擺幾下才能平衡車身的,如果四周很多人的話,根本沒有足夠空間讓我這樣做。

這樣我就慢慢的墮後了,到了一個地步連大隊也看不見,不過我也不是太擔心,反正只有一條路,可以慢慢追上去的。

在一個狹窄的彎位等了好久,終于越過了!一心以爲朋友會在彎位後等候,怎料面對著我的竟是一片黑壓壓的人山人海, 朋友卻連影兒都不見。更糟糕的是前面有兩條路,不知該選擇那條!?
這時最戲劇性的事情發生了,我正想打電話給我的朋友時,才記起朋友爲了減輕我的負擔,連包包也替我提了。這時的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既無電話,也無分文,真是天蒼蒼,人茫茫阿!
故事的結局當然朋友終于把我找著了,大團圓收場!

2006-10-27

台北體驗(三)

早聞臺灣人很熱情, 不過到了這個地步,倒令我有點吃驚了!

話説某天我走進了信義誠品,打算找點晚飯吃吃,然後看書。信義誠品從正門進的話會經過一些精品商櫃,出於女性不要買也要看的本能,我開始粗略的瀏覽一個首飾商櫃。店員過來招呼,對答了兩句後,她問我是不是香港人,我説是,她就開始興奮的問我問題。當她知道我是第一次來台,還是獨自一個人來的時候,就開始滔滔不絕了。聊的題目天南地北,就是跟她賣的商品無關。

過了大概10-15分鐘,她都沒有停下來的意圖,我卻想開溜了。這時我看到有兩個人走到商櫃的另一端觀看商櫃,就跟店員說你要不要招呼一下那兩位客人呢?滿以爲這樣就可以脫身了。怎料她瞟了他們一眼,竟然說不用了,他們也不是認真要買的。 於是聊天又得繼續下去,5分鐘後,我終于要老著臉皮跟她說我要去吃飯了,還道別一輪才離開。離開後還偷偷的吁了一口氣呢!

一輩子也沒有試過跟一個素不相識的店員聊那麽久,還是無關痛癢的話題。出身于香港的我,格外覺得這樣很不可思議,因爲香港的店員都很注重做生意的,那可能這樣跟客人聊天,到一個地步連其他客人都不顧?我在其他國家,也沒有遇過這樣的事況。難道這是臺灣獨有的?

2006-10-20

台北體驗(二)

有一次,我在街上被一個女人要求我做一份問卷,我見她挺有禮貌的,我也不趕時間,便想好心幫幫人吧。她問了我第一個問題,我還在沉吟怎樣回答的時候,她突然問我:

“小姐,請問你是臺灣人嗎?”

“不是噢”

“對哦~我看你口音蠻重的~對不起,這份問卷只限臺灣人,不好意思啊~”

她說罷便轉身另找別人去了,留下我獨個發呆~糗---死---- 啦! 好心的下場就是這樣嗎?雖然我知道我的國語發音不很純正,不過這樣被人家當面數落(雖然我知她多半是無心的),我也真是可憐哦—完全哭笑不得!

2006-10-15

台北體驗(一)

這次在臺北呆了兩個多禮拜--雖然說臺灣跟香港都是用繁體字的華人社會,但相同中始終還是有一點不同。 就讓我把這次的有趣見聞和經歷記下來吧!

我覺得一般來講,臺北的服務人員都比香港的有禮貌。就連街頭派傳單的都跟你招呼鞠躬,讓我覺得不好意思不接傳單(在香港,派傳單的都目無表情,還很霸氣的把手伸在你正前方,好像攔路一樣。不過,如果你不想接的話,只要直直向前走,那只手會在碰倒你之前縮回去。)於是,我在來台的頭幾天接了不少傳單,不過我很快就發現一個問題--垃圾桶很不好找!因為這個原因,我背著傳單跑了很多路, 試過把傳單帶回飯店去,又試過把傳單塞進銀行提款機下給人丟紀錄的那條縫裏呢! 最後,終于要按下心中的內疚,拒絕也!此為我與臺北市民同化的第一步!

2006-05-07

墨爾本的冬

踏入五月,墨爾本的冬天又在無聲無息間淹來。不久前還是乍暖還寒,一下子已經凍入沁脾了。應該還是深秋的日子,路旁上大樹的葉子還在轉紅換黃,寒氣卻 襲人而來,叫人不得不留在斗室内,抱著暖爐過日子。

墨爾本的冬天是潮濕的,灰朦朦的天,夾著密綿綿的雨,一種跟你鬥長命的感覺。要嗎就放棄,任由陰暗的天氣催動你的慵懶,過一事無成的一天。要嗎就抗爭到底,挑著大燈奮戰, 幹你的正事。

下午五時多,天色已經全黑了。此時街上充滿著下班的車龍,車燈一盞接著一盞,燈光映照著雨絲,像一把一把細針灑落地上。街上沒撐傘的人,頭上、肩上都蒙上一層細細的水珠。

再冷一點的時候,天會刮著大風,吹得大樹都左搖右擺,人都恨不得瑟縮在厚大衣裏面,耳朵凍得發紅。不過那時候已經冷定了,大家都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日子反而易過。

當天氣冷得不能再冷的時候,下一步就是轉機。不知道是誰的德政,很多住宅區的街道上,都種有梅樹。 八月中下旬,就是梅花開的日子。小小的花朵綿密地,恣意地綻放,壯觀程度不遜櫻花,而且有另一種韻味。櫻花盛放形成櫻海,花瓣隨風飄下,惟美浪漫。梅花呢,就算多茂密也不會掩蓋梅枝的挺拔蒼勁,枝枝向上。有道是寒梅傲雪,但是真是要看過實物才能明白。梅花不只是唯一在隆冬裡開的花,梅枝更有力抗寒氣的嶸崢美態,難怪能成爲代表華人的花,其精神何其相似呢!

梅花開過後,離春天亦不遠了,不久之後就可以看見嫰芽在枯乾的樹枝上出現,寒氣也會稍減,到時就可以以憧憬著春回大地的心情生活。有盼望的日子,畢竟易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