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25

在墨爾本過新年

在墨爾本過新年,是一個演進過程。

尤記得在留學的時代,農曆新年的氣氛非常欠奉,只是在唐人街裏有點慶典遊行。墨爾本有一條那時候號稱是全澳最長的龍,遊行的高潮就是那條龍筆直的“走”過唐人街,(可不是“舞”的噢!)那時的感覺好奇怪,覺得這樣的新年不是“真正”的新年。因爲華人與華人之間對都新年都很簡化,見面都只說一句新年快樂,有人乾脆什麼都不說,因此沒有那種熱鬧感。我的伯父也不大慶祝新年的,沒有帶禮物、到處拜年的習慣。紅包倒還是有收過,不過只限于親屬之間。

再回澳念碩士的時代,就和幾個同學一起,一人煮一道菜,一起吃飯慶祝。那時在澳定居的親戚也多了幾家,不過他們還是不大慶祝新年的,不知道是不是遵循了伯父的“傳統”。

近幾年,墨爾本的農曆新年卻是搞得有聲有色。也許是因爲市長是華人的關係,把Chinese New Year當成一個event來搞。不單是唐人街有慶典遊行,攤位和表演,皇冠賭場外面也有新年市場、表演節目和不同的活動。賭場裏也有新年佈置,是會升降的金魚和燈籠(金魚竟然和燈籠一樣大,比例真是不對啊),還有一條會叫的大龍, 雖然有點“鬼佬化”,但也能帶動到氣氛。幾年前開始,華人聚居的Box Hill 開始有新年夜市,第一年舉行的時候我也相當興奮,因爲太想念香港的年宵花市了。雖然規模相差很遠,但已足慰相思。

唐人街和 Box Hill 的商店過年,都會在門外掛一串爆竹和一個生菜(巨篙),然後“獅子”會逐家逐戶到訪,舞動一輪後“採青”(把生菜拔下來弄散~象徵生財),最後燃點爆竹,相當熱鬧。香港是禁止放爆竹的,現在反而在澳洲可以看到。信不信由你,我在澳洲見舞獅的機會還多過在香港呢!

除了這些比較“外在”的因素外,近年可能是華人移民增多(大部分是大陸人),對慶祝農曆新年的意識有所提高。打開中文報紙,滿滿的是各大餐館的賀年套餐廣告。新年前夕,連我的太婆婆(我老公的的祖母—是西人)都跟我祝賀新年,可見主流社會都相當留意這件事哦!


我自己呢,因爲今年和香港和臺灣的朋友聯絡多了,自然感受到新年氣氛。相比于去年外食,今年決定自己煮年菜,辛苦之餘“新年感覺”又加強了一些。


今年可以説是移澳以來,第一次覺得真真實實的過了一次年!

1984 Apple's Macintosh Commercial

Such a cool and powerful Ad!

巧妙的利用當時西方國家普遍的反共產情緒,這個廣告簡直是神來之筆!

Apple - Get a Mac - Surgery

令人發出會心微笑,成本低,創意卻十足,又能和mac的corporate image吻合,讚!

2007-02-10

臺北體驗(九)- 在臺北過生日

去年的生日是在臺北過的, 可説是最不像生日的生日, 也可以說是一次最不平凡的生日。

我第二次赴台,是在我生日那天的淩晨上飛機的,8個多小時的旅程一個人過,不去想也沒甚麼。抵台的時候是下午, 在過關的時候,我很奇怪為什麼持中華民國護照的那幾條人龍, 比持外國護照的人龍要長得多。在別的地方,一般都是持本國護照的人龍比較短,因爲處理的速度會比較快。持外國護照的又要辨別護照,又要看簽證,弄來弄去,通常比較慢。
到我過關的時候,關員把我的護照看了一會,然後說:“今天是你生日啊?”

“嗯,是哦”

”生日快樂!”

雖然是很簡單的祝福,我還是滿懷感激地取回自己的護照。在一個陌生的國度裏,竟然有一個陌生人跟我說生日快樂,感覺是挺溫暖的,那位關員也成爲在我生日那天唯一跟我說生日快樂的人(所以我到現在還記得哦)。

我抵台的那一日,除了是我的生日外,還是紅色運動從凱特格蘭大道搬到臺北車站“X城行動”的那天(心水清的網友都應該可以猜到我生日是哪天啦)。幾天前聽到那天會有大型活動,我已經很着急的打電話到飯店去詢問(飯店在臺北車站附近),得到的答案是他們也不知道到時會怎樣。也想過轉去別的飯店,但一時之間要在同等價位找到一樣水準的飯店也相當困難,最後也決定以不變應万變,也就是,隨機應變!

拖著行李從臺北車站往飯店方向走去,沿途看見各電視臺的採訪車已,經嚴陣以待,因爲時間尚早,所以廣場上還不是有很多人。儘管是這樣,也已經有一種山雨欲來之感。

傍晚時份,我需要出去,下捷運站的時候已經見到很多紅衣人往我的相反方向走去。到我入閘的時候,出閘口也擠滿紅衣人。一場大戲快要開幕了,我想。

我辦完了事,在忠孝東路4段那邊吃飯,街上的情況和平常沒有兩樣。吃過後搭捷運回飯店,大約九點半。我一心猜想會遇到大批人潮,可能連出口也走不出去。出乎意外地,捷運站裏的人並不多,我也輕易的從我慣常用的出口走了出去。一出站口,鋪天蓋地的紅衫軍,佈滿整個臺北車站廣場和旁邊的的忠孝西路,煞是壯觀。機會難逢,我決定在附近溜一溜。後街的食店裏都有紅衫軍的影子,舘前路那裏還有人成群結隊的往車站邊走,警察伯伯卻在一旁聊天打屁,似乎對眼前的情況一點都不擔心。當我轉出忠孝西路時,看到人們都隨著臺上的主領者做著手勢,喊叫口號,真是聲音雷動,氣勢難擋啊!感染到我,也跟著喊了兩下口號。

回到飯店後,仍然聽到集會的聲浪,電視上差不多每個台都在報道這次的運動。越晚,聲浪就越高。正在擔心晚上會不會睡不著,怎料午夜過後,卻立即偃旗息鼓,,靜了下來。一夜好眠,第二天出去看看,只見忠孝西路已經恢復正常,車輛如常的行走著,人潮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地上一點垃圾都沒有,很難想象昨晚這裏曾經舉行這麼大型的集會呢!對於臺北人人文質素之高,,留下深刻印象。


“臺灣現在這麼亂,你還要去嗎?”

“不是啦,沒有你想得那麼糟,在集會以外的地方都一切如常,很平靜。一般的集會也都很和平的…”

以上的對話,在朋友知道我要去臺灣時,重覆了不下十多次。我每次都很盡力的為臺灣辯護的呢!

2007-02-04

The Queen 英女皇

因為香港受過英國統治的關係,所以我對「The Queen」的背景、人物比較熟悉。黛妃去世時,電視新聞都有很詳細的報導和跟進。

基本上,電影都很忠於“事實”,沒有多餘的枝節,道出不足為外人道的一面。那時候外人根本不知道英國皇室在想甚麼,人死了那末久都不出來表態,反而到蘇格蘭度假,像沒事發生一樣。最震撼的是英國人自發的到白金漢宮悼念黛安娜,放下的花束成為一片花海。英國皇室萬萬想不到黛安娜受歡迎到這個地步,終于要出來面對群眾,給黛妃隆而重之的葬禮。

這部電影的選角很不錯,幾個主要角色都很神似,尤其是Helen Mirren表現出來的神態真的好像英女皇。查爾斯、菲勒親王、布萊爾的妻子都很像真人。反而布萊爾就比真人嫩得多,皇太后也不像,沒有貴氣,像是在街頭賣花的老婦人。

電影整體流暢,沒有賣弄很多技巧。我自己覺得挺有趣的卻是以下數點:

1. 在女皇的居室中,僕人稱呼她為m'am,不是Your Majesty。

2. 女皇的臥室只像一間普通有錢人的房間,沒有過份的奢華。(和梵爾塞宮那類皇宮比較,差別甚大)

3. 女皇、皇夫、皇太后竟也像平民百姓一樣,披著睡袍在客廳看電視。

4. 在蘇格蘭度假的時候,女皇自己開吉普車,皇室成員自己弄烤肉。

5. 布萊爾和他妻子,貴為一國首相,竟然要自己洗碗。